Hi 室友們
前天和也即將遠行的朋友聊天,我問他:你有沒有過那種感覺——已經遠離上一個階段,卻還沒進入下一個狀態?
過程並不恐懼,只是模糊、不確定。
很多時候,就像鍍上一層膜,只能繼續往前探。直到有一天,不知道是什麼事件引爆了某個感知,忽然明白,自己已經抵達下一個階段了。
想起小時候玩 Minecraft,拼湊各種魔物煉成寶物。也許是某種木材加上一塊礦石,比例得慢慢摸索。再怎麼想知道結果,也只能等待那個冗長的融合過程,否則中斷運作最終只會出現一坨四不像的灰黏物質。
現在的我,像是在等那個融合完成的時間點。
我終於收到申請歐盟計畫的錄取通知。前幾週也與待了將近五年的公司夥伴,確定了最後一個工作日;同時,搬離現居地的日期也定了下來。這些決定來得又快又密,還沒反應過來,眼前已經堆滿待辦事項。
家與工作的收尾雙軌並行。在辦公室,打包物品、整理文件、落定交接夥伴與確認窗口;在住處,項目都相似,只是抽換成與家有關的主題。
然而,對我來說最不容易的,是情緒整理,以及與前一個版本的自己,好好說聲再見。
大概在三月中後,我開始有意識地降低限動與社群上的日常更新。說來有點好笑,這感覺就像休假幾週後回到辦公室,會出現一種跟不上、錯過很多事的掉拍感。
我還沒真正離開,但好像也不再完全屬於現在了。這樣的模糊感,在整理與打包時,特別容易被觸發。
這次的搬家,跟我過去十年裡的好多次都不一樣。
以往雖然換地方,仍然待在同一座城市,熟悉的關係、支持網絡能延續深化。而這一次,我要打包的,是那些建立安定的習慣,甚至是我習以為常的「臺北版自己」。
我花了好多時間在想:哪些是建構我內在穩定感的核心?哪些又是我想帶上旅途的自我認同?決定要帶走什麼,就要先打開過往不同時期的我自己。
不只是那些高光時刻,也包括失落、懊悔、錯過的版本。我相信正是這些高低起伏,才累積出了現在這個我。
說起來好像不太酷,畢竟我在節目的形象是大喇喇、有原則、有規則的那種小狗(笑)
但我想,這個轉換期的感受,應該還會持續半年甚至一年吧。未來的電子報,就當是我的感受連載,室友們陪我一起慢慢更新。
2022 年聖誕節,我意外收到常去的咖啡店老闆送的卡片。內容大抵是感謝我們那陣子彼此共享空間與時光。難得的緣分,透過老闆的手寫字被記錄了下來。
很久沒去了。春天再次拜訪時,老闆立刻認出我,並給了溫暖的問候。
那一刻我想起在網路上看過的一段雞湯話語:
最舒服的相處,是我用真心待你,卻不執著於你。活在緣分中,而非關係中。
或許我最深的恐懼,是因為即將遠行,而不再被想起吧。
Ning
(最後想分享,陳嫺靜的 Wui229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