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ey 室友們,大家好
我是惟一,每次輪到我寫電子報時,都有點意外時間推進得這麼安靜又快速。第一封是我分享與滷肉飯的藝術之約,那時還在 2024 年;第二封是剛過完農曆春節、準備收假前的時候;而現在大家正在閱讀的這一封,時間軸已經來到 2025 年清明連假最後一晚。不知道明天要開工的大家,是否心裡有點惆悵?也許你也跟我一樣,還懶懶地卡在「明天不想上班」的節奏裡,有點羨慕那些正在休息期、明天後天甚至未來一季半年都不用上班的朋友們。
但其實想想,我並不是真的那麼抗拒工作,而是週日接到週一的那段時間,總讓我感到有點尷尬、不知所措。週六可以放肆耍廢、追劇、踩雷,因為反正還有一天假可以善後。那種「還好還有一天假日」的感覺,是週六的特權。
但一到週日,內心的配樂彷彿就從快樂大調轉為小調——想要休息耍廢,但好像應該提前看一下未讀的 slack 訊息,分擔週一的焦慮;想要出去走走,但去哪裡人都好多;朋友邀約雖然心動,但又怕玩太晚沒時間收心,提前走又怕掃興;冰箱好像該補貨⋯⋯看似有點大喇喇咧,其實常陷入天人交戰。多年來內心對話,即將接近 30 中段的我,已經可以自信地宣告:週日,我只想待在家,或最多活動在方圓五公里內(買菜、跑步、和鄰居吃飯)。或許這是我面對週一最能感受到平靜的方式。
今天之所以感覺比以往的週日更 blue,也是因為我度過一個很不錯的假期——去年我們在 podcast 錄旅行集數時,提到一年要旅行六次,我們也真的努力實踐。
這次連假,我們四人一起開車去宜蘭來了趟兩天一夜小旅行。一路鬧哄哄,在羅東運動公園發現了一處激似倫敦公園的景色(根據婉和歐的鑑定),吃了好吃的炸醬麵;他們排隊買手搖時,我就自己亂晃,還進到諾貝爾奶凍捲店面試吃一圈,像挖到寶一樣。在很舒服的民宿錄音,隔天早起一起做瑜伽,離開前一起去看海、跟龜山島合照。回程越接近台北天色越灰,但車內依舊吵鬧不止,我們拿自拍照丟給 AI 生成,把自己變成貓、狗、性轉,什麼都可以,指令越荒謬越好。
昨晚回到台北,大家在租屋處煮火鍋,鍋子滾著,菜亂七八糟的在裡頭。我有種錯覺,好像我們離開了不只一晚,甚至更久一點。這種感覺在我身上經常出現,只要旅行,我就會這樣覺得。
四月初,跟伴侶臨時起意,決定去瀨戶內海十天。很多船,很多島,很多海,每次移動,都像是把前一天的自己留在原地。才剛住過的地方,前天才剛發生的事,回頭想,卻已經感覺很遙遠了。為什麼會這樣?是因為平常過得太平、太直線、太少改變?所以只要一離開,就像突然活出了加倍的時間嗎?
想想有點划算。
我很好奇,你們也會有這種感覺嗎?
惟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