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i 室友們晚安,我是惟一
這一兩年,我反覆在閱讀一本書,叫做 The Artist‘s Way(《創作,是心靈的療癒旅程》),每次讀到一半就放棄,書裡的功課太多了,其中有個練習叫「藝術之約」,一直掛在我的心上:大意是每週花兩小時,安排自己獨自出遊(只能自己),和內在的藝術家培養感情。形式不限,可以去看電影、逛書店、參觀展覽,或是鄉間漫步,重點是給自己一段時間,好好滋養心靈(書裡面是這麼說的)。我對於這項作業,起初有點不以為意,但又想真實體會到一些新感覺(同時想推進閱讀進度),還是決定一試。
上週室友婉參加了深山禪修營,所以我有了一段自己的時間,週間我拜訪了父母,週末就從龍潭返回台北盆地。
開車回程時,陽光正好,我戴著太陽眼鏡,覺得自己不像在台灣。這幾天的天氣很美,有陽光卻帶著寒意,是高緯度地區才有的清爽,讓我想起以前在波士頓唸書的時候,能夠清楚感受到四季分明的日子,沒想到台北也能遇上,我一直覺得台北只有兩種季節,不是很冷,就是很熱,所以遇到這樣的天氣,有點意外,也覺得很幸福。
回到住處時還不到中午,這麼好的天氣,窩在家裡有點浪費,決定自己一個人去跑跑新的路線、逛逛書店,臨時計劃了一個有點敷衍的「藝術之約」
換上黑色帽T,我騎著腳踏車出發。
國父紀念館外圈跑道大約 1.5 公里,大多有樹蔭,跑起來順暢,偶爾需要閃避路人。一開始跑步的時候,我很依賴聽 Podcast、有聲書來幫助自己打發時間或轉移注意力,但久了以後發現,其實拿掉耳機,只聽自己的腳步聲和呼吸聲,意外有種規律的安定感,聽了很放鬆;但最近我也喜歡在結束跑步前的 10 分鐘聽 Hans Zimmer 的電影配樂,會有一種自己跑到異世界的感覺(配著國父紀念館沿路的汽油味,可以想像自己在沙丘的場景,或是 Mad Max),非常推薦室友們試試看。
最近我開始發覺,生活其實偶爾需要安排小小的獎勵。就像是跑完步後,如果能在路線上安排一間喜歡的咖啡廳,跑完以後喝杯咖啡,當作獎勵,其實很好玩也會更期待、更有動力。
(不知道大家平常有沒有去咖啡廳久坐的習慣?我通常外帶,不習慣在咖啡廳做事,以前想像過帶本書去咖啡廳看,好像很愜意、很懂享受人生,到最後發現自己都在聽隔壁桌聊天。)
跑完步去誠品,人果然很多,我用 Mr. Robot 的造型穿梭在人潮中。在誠品挑了幾本書,也放下了幾本書,有了電子書這個選項後,買書的決策過程就更複雜了,是要買電子書還是紙本呢?今天很慶幸自己是獨自逛書店,平常,會有朋友或婉湊到旁邊,問我要結帳了嗎?但是通常我都還沒想清楚。我也很好奇各位室友們的決策過程,以下分享幾個時常在腦內上演的分析情境:
我會看第二遍嗎?
會看第二遍:買電子書,可以長期陪伴我。
不會再看:
書很厚:買電子書,攜帶方便。
書很薄:買實體書,看完以後賣掉,壓低購書成本。
買了會有點羞恥嗎?
會:電子書(毫無懸念)。
需要畫線學習嗎?
需要劃線:買實體書。
不需要劃線:買電子書;
【例外】喜歡的作家:買實體書。
從松菸騎回家,天色漸暗,臨時起意去東引快刀手切了一盤滷味,點了一碗滷肉飯加滷蛋內用。
上菜時,我突然有一種莫名的感動,對我來說——能點到一桌自己都想吃、而且毫無後悔的菜,實在難得。畢竟我通常會在兩道餐點之間猶豫不決,最後都會選到讓我後悔的那道,這次竟然能命中!
平時我很少放縱自己吃滷肉飯,因為家人和朋友好像都不太愛吃滷肉飯,以至於我對滷肉飯的喜愛也很模糊,好像很喜歡,但不吃也沒關係。說來也怪,能真正吃上一碗滷肉飯的時候,幾乎都是我自己一個人的時候,但我也不會特地為了它出門。久而久之,我喜歡滷肉飯這件事好像被自己遺忘了。沒想到這次藉著「藝術之約」,我竟然和滷肉飯重逢了。我像《孤獨的美食家》,內心開始自言自語地品評滋味,一邊默默感動,心裡浮現一個大膽的結論:滷肉飯才是能真正打動我內在藝術家的行程!
回家前,趁著還有一點天光,有橘色的彩霞和看起來像是鹹豆漿的白雲,我在公園找了一個空的公園椅坐下,翻開今天剛買的新書,眼前是橘色的夕陽餘暉。鄰居的小狗又追起了松鼠、樹葉在風中擺動,風穿過葉子、吹過我,我靜靜呼吸,感受自己只是坐在這裡,享受著這個片刻和眼前的一切,靜謐的陪伴自己,我深深感覺,我確實可以是自己最好的朋友。